庄子读书心得

时间:2025-09-01 00:08:07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读书心得1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庄子读书心得2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辈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么,还有哪些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生。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实的,就好似太阳经常从西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遭遇的灵魂问题,结合其浓厚的中式修养,从另类的时尚角度把儒学的精典著作《庄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白铭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幸福,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如何的态度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么能够作为一个美好幸福的人,告诉我们如何修养道德品性,让心灵智慧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得到不求上进的妨碍,但在我觉得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宽容。他宽恕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经验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后,在南京金山寺,他问当年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常常,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唯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大抵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这些之后,我们会置身于这种的无奈中。所以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经抱怨:我们将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见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平静的灵魂,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里有大境界,你才无法认清超越言行的心里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严谨于心而不张扬的。

庄子读书心得3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 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 ……此处隐藏9231个字……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庄子读书心得14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庄子读书心得15

学习《庄子》,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庄子》。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卸下背包的两人感觉很轻松,说说笑笑,一鼓作气到了40楼。这时候兄弟俩已经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责,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没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平稳下来,安安静静地爬完了最后20层。终于到了80楼,兄弟俩站在家门口,却突然想起,钥匙忘到20楼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当时只是嘲笑两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却没有想到其中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说,故事里兄弟爬楼的过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里面装着理想,装着报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艰险,从脚下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走到20岁,这是人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认同一些社会规则,这时会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还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名有份了再回头拾取梦想也不迟。最初卸下包袱的时候确实很轻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增多,争斗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日益焦虑,这时候人不免抱怨,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走过40岁,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也就变得疲惫颓废。走到60岁,这时人已经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应该安静和顺应一些。终于到了80岁,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终点,这时人会突然之间怅然若失,回想起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一直都没有打开过的梦想,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督促关爱下度过的,一帆风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愉快,每个人在这样成长的路上,肯定积累下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圆满的规划,面对社会这更为广阔的舞台跃跃欲试。可真的步入社会,要一个人面对和承担其中的风浪了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到处碰壁的同时,那些美丽的梦想也一个个被击破,化为泡影。一方面是虚无的美丽梦想,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压力,这时很多人只能够放弃梦想而面对现实,于是背包被丢下,我们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种轨迹。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被社会外界所"物化"的一个过程吧。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要通达和顺应,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够安身立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从而丢弃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可以看作一条人生的行为准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要想实现这一点,要想站在80层楼上的时候不再为遗留在20楼的钥匙而懊悔,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着梦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庄子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