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24 23:44:19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链接。我是引导学生与日记、周记链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内容

分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血泊威胁狩猎

生机勃勃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读错音?]

⊙第二关: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功臣祸首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

语文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电视“奇妙”的真正含义。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导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奇妙”的真正含义。

预习学案

1、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中什么事很奇妙呢?

2、再读课文找出生字,多读几遍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导学案

1、认真读课文,连一连

爸爸和我 足球乐的直叫一起拍手欢呼

奶奶 音乐舞蹈

爸爸和我 京剧听的入迷打盹睡觉

妈妈 足球迷

2、爸爸在看球赛时想到了什么?

3、奶奶听戏听的`的入了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又怎么想了呢?

4、当看到妈妈一脸的疲劳你会怎么想?

5、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什么秘密呢?

生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交流

3、学生练写

课堂检

1、看拼音写词语。

bà bα quán jiā ɡuān xīn wán quán

( ) ( ) ( ) ( )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舞蹈 音乐 足球 京剧 关心他人

爸爸明明爱看_______,却换成了________,是为了给奶奶看。奶奶_______听得入迷,为了让爸爸明明看,却换成了_______。妈妈从书房里出来,我们都提议让妈妈听听_______,看看_______。我们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______________。

课后拓展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里人谈谈他们的感受。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爸爸和“我”喜欢足球 足球

奶奶喜欢京剧 看京剧

妈妈喜欢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河像长长的锦缎”这一句话。

2、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直观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2、太阳有什么作用呢?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一讲?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让我们一起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件朗读

2、自读全文,划出生字词。

3、检查朗读。逐句检查指导。

4、朗读巩固。分小组分段朗读。

三、巩固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勇攀高峰的.比赛。比一比,谁最先到达山顶,夺得红旗。

2、同学们真能干!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今天,老师给大家到来了一些句子,你能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吗?(课件示句子。)

3、学写“也、长、山、出”4个生字。

四、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重难点

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资源

搜集一些广告语

预习

设计练读《边疆小夜曲》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1)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表情和手势。

(4)指名朗读,读出味儿,读出感情。

(5)学生练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2.指名说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

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3)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4)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5)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3.练习。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4.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讨论:同学们,你们去过祖国的.边疆吗?边疆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2)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

2.反馈。

3.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3)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4)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作业

设计1.背诵《边疆小夜曲》

2.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第进行宣传。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